2025年3月29日,由中华春节符号全球推广委员会(陕西分部)主办的“探千年文脉,游四海山河”系列传统文化游学活动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成功举行。活动从上午9:30持续至下午4时,传统文化爱好者跟随中华春节符号(陕西分部)特聘专家周世闻先生,在千年碑刻间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,沉浸式探访馆藏石刻瑰宝,深度领略中华书法艺术的千年魅力。
碑刻为窗,触摸文化基因
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,西安碑林博物馆汇聚了《石台孝经》《颜勤礼碑》等3000余件碑刻瑰宝。活动中,周世闻先生以“汉字与礼乐文明的千年对话”为主题,通过《开成石经》《玄秘塔碑》等经典碑文,细致解读了汉字演变中蕴含的伦理观念、家国情怀与艺术哲思。他特别指出:“碑林是中华文脉的‘活化石’,每一块石碑都镌刻着先人对道德准则与文化传承的坚守。今天的游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,而是唤醒血脉中的文化认同。”
书法艺术:笔墨间的精神图腾
从柳公权《玄秘塔碑》的“柳骨”峻拔,到《曹全碑》汉隶的飘逸秀美,参与者跟随周世闻老师的讲解,系统梳理了中国书法“篆隶楷行草”的演变脉络。面对《开成石经》114块碑石上逾65万字的儒家经典,周世闻老师感慨:“这些石刻既是古代‘国家标准教材’,也是书法艺术的集体呈现。工匠以刀代笔,让汉字在金石之上获得永恒生命。”活动中互动环节聚焦碑刻中一笔“福”和“寿”等中国文化符号的书法演绎,在巨石名作跟前,学员们大胆猜想笔画顺序,当周老师正确展示写法后,赢得大家连连称赞,书法艺术的美在此时真是妙不可言。
常态化游学:让文化遗产“活”在当下
活动尾声,中华春节符号全球推广委员会陕西分部负责人罗齐齐主任总结道:“此次游学是继上周咸阳清渭楼之行后,学员兴致高涨点名要求的,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最早、规模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,有的学员已经是二刷、三刷甚至四刷来这里了,西安碑林博物馆如同一部“石质百科全书,从书法、历史到雕刻艺术,处处是文化密码,每来一次就有一次新的收获。”罗主任表示,“常态化游学就像‘文明接力’,要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文化传承的‘火炬手’。”
夕阳余晖中,参与者仍驻足在于右任书《蚁光炎墓志》碑前讨论未尽之思。这场跨越千年的书法对话,不仅让沉睡的石刻焕发新生,更印证了“以文化人,以艺通心”的永恒价值。